绵羊40K

绵羊40K液相芯片

博瑞迪绵羊40K液相芯片的开发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团队和内蒙古大学刘永斌研究员团队,利用来源于全世界共587只绵羊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重测序数据,采用博瑞迪GenoBaits®技术进行开发和优化,最终保留了40,156个SNP位点,构成绵羊40K液相芯片,此款芯片同时可进行绵羊20K和绵羊10K标记检测。

产品特点及优势

品种多样性信息丰富
用于设计芯片的样本来源于全世界各地64个品种共551只绵羊及36只绵羊野生近缘种(野绵羊)的重测序数据,其中中国羊434只,有更多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特有的中高频 SNP 位点,有利于绵羊育种工作的开展以及对中国绵羊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测序深度高 分型准确
基于博瑞迪靶向捕获测序技术,可对目标位点进行富集后建库测序,对目标位点的分型更加准确。
可获得更多SNP标记 分型成本更低
采用博瑞迪GenoBaits®技术,可以对芯片上的目标位点及其周围SNP位点进行分型,40K的芯片可以获得至少200K以上高质量的SNP,相比于传统的固态芯片,每个位点的平均分型成本更低,可以实现绵羊的大规模分型检测。
可用于性别鉴定及核验
该芯片包含了最新的绵羊Y染色体( NCBI登录号:CM022046.1 )上的26个SNP位点 ,根据这些位点的检出或缺失比率,可以更准确地实现待测样本性别的检测及核验。
可对羊布鲁氏杆菌病进行初筛
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由羊布鲁氏杆菌(Brucella melitensis)引发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对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都会产生极大危害,是畜牧生产中的重点防控对象。该芯片包含了6 个羊布鲁氏杆菌基因组上较为保守的位点 ,其中包括鉴定布鲁氏杆菌病的分子标记—VirB12基因上的位点,可以初步筛查待测羊只的布病感染情况。
位点分布均匀
位点在全基因组上均匀分布,保证全基因组选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研究的可行性。
科研和产业应用领域广泛
亲子/亲缘关系及种质资源鉴定,群体遗传及选择进化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纯种选育 、杂交利用、新品种培育,QTL定位和GWAS分析。
功能位点丰富
该芯片包含了大量绵羊功能基因相关位点,筛选了与繁殖、生长、免疫、脂肪沉积、产奶、胸椎数、尾型、尾脂、角型、羊毛类型等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149个,增加了利用该芯片进行相关研究的准确性。

产品应用方向

关键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
遗传多样性与选择进化分析
品种鉴定
亲子/亲缘关系鉴定
种质资源改良与保护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服务流程

产品数据表现

研发团队介绍

姜雨,博士,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家畜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主任。解析出构成瘤胃壁的特异基因家族和反刍动物特有的脂类合成代谢途径,部分解释了瘤胃和羊毛脂产生的遗传基础。提出反刍动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构建了角发育基因通路,服务无角牛羊育种。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构建了世界上首个绵羊和山羊的参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系统解析了世界牛羊品种的遗传来源,在羊上鉴定出关键抗病基因MUC6。对世界主要家畜的SNP和CNV等变异信息和频率进行了系统整理,构建了国际家畜遗传变异数据库。

刘永斌,博士,研究员。2005年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工作至2021年;2021年到内蒙古大学工作至今,博士生导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长期从事家畜遗传育种与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内蒙古草原英才领军人才,内蒙古杰出人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8项,取得科研成果1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6项,主持国家及自治区项目20余项。